李希贵学校是什么感想的简单介绍
学校的转型——李希贵
1、李希贵在教师、校长、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,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:读书、思考、改革。其主要教育思想简介如下: 1990年,高密四中6个毕业班30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,只有两名同学超过了本科录取线,超过专科线的学生也寥寥无几。就在此时,李希贵当上了高密四中的校长。
2、李希贵1980年大学毕业,被分配到山东省高密第四中学做语文教师,26岁任高密四中副教导主任,28岁任高密四中副校长,31岁任高密四中校长,36岁出任高密一中校长,38岁任高密市教委主任,42岁就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,06年调教育部负责筹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,07年开始出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。
3、教育不仅仅是把学生拿过来进行加工,很重要的`一个方面,是我们要去发现孩子的潜能,唤醒孩子的潜能,让每一个学生最终都成为他自己。我希望我们未来有一天,我们都没有这种被大材小用的感觉,每一个人都发挥最大的潜能为这个国家、为这个社会服务的时候,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。
4、作为当代的教育家,李希贵几十年的教学经历,他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痛点应该会有不同的感受,作为一名校长,在管理学方面,也应该有不少心得。通过这本《学校如何运转》,让我看到了中国未来学校的样子:以学生为本;与此同时,也有不少管理学的影子在其中。
5、——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《掌握人性的管理》 管理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。 这本《掌握人性的管理》,其中有一句话对我启发很深:“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,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。
6、最近,一直在读李希贵校长的《新学校十讲》一书, 该书集结了李希贵校长在“新学校行动研究”启动仪式上的讲话及其后的历次年会上的发言。他的这十讲,主要围绕什么是新学校,怎样做才符合新学校的理念,对我而言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读《新学校十讲》有感
在《新学校十讲》一书中,从“新学校”的理念阐释到如何诊断学校、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、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,等等,进行了详细的说明。
余文森教授的《有效教学十讲》不一样,这是一本有很多小故事、小案例,都是平常教学中会遇到,会看到的小事,但又能给人很多启发,带来一些真实促动的书籍。
读《窗边的小豆豆》有感1 “无论哪个孩子,当他出世的时候,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。在他成长的过程中,会受到很多影响,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,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,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。所以,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‘优良的品质’,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,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。
学校如何运转读后感
1、学校如何运转读后感如下: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。此言不虚,一个校长对学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同理,一名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;一名好科室段长就是一个好科室段。
2、想要让一所学校焕发生机,高速运转,只从皮毛入手是不行的,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,无须触动原有体制下的条例,在组织结构方面下点功夫。
3、帮助家长对学校教育行为有一个更深的了解,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吻合的问题也有了更多的感触,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度也会迅速上升。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,及时高效落实家长意见和建议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工作得以改进的重要突破口,为此,学校要急事通报有关信息,主动征求家长建议,不断改进学校工作。
《面向个体的教育》读后感
《面向个体的教育》优秀读后感1 暑假期间,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《面向个体的教育》一书。此书为我这个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人指明了奔跑的方向,以下两点感触颇深。
《面向个体的教育》读后感1 阅读《面向个体的教育》仿佛是武陵人闯进了桃花源,在桃花源里生活,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,是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文人的理想国。而我们作为一生奋战在普通高中的教育人,我们仍然是遵循孔夫子的教导,尊奉“有教无类,因材施教”为自己的教育理想。
《面向个体的教育》记录了李希贵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实践、感悟和思考,2010年9月,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,他们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,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效对接。
《什么是教育》读后感篇一: 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,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。《什么是教育》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,它以美国哲学家、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,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,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,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。